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北美華人基督教教育現今面對的困難 - 張劉文昭

(張劉文昭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道學碩士、亞洲浸信會神學研究院神學博士(基督教教育)。曾任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幹事,中學教師及校長、香港神學院講師等。現任基督工人神學院基督教教育副教授及人事部主任。)


引言
信徒屬靈生命需要培育才能成長,因此教會基督教教育事工在信徒成長上佔了極重要的位置。然而,華人基督教教育事工在過去廿五年來,面對很多困難,外面受到潮流文化的冲擊,內部有人事的隱憂,令發展遇到種種阻礙。本文乃嘗試探討北美華人基督教教育事工現今所面對的種種困難,以便基督教教育工作者反思過去,更新策畧,努力未來。

. 潮流文化的冲擊
1. 世俗化的冲擊
a.       資訊滲透
廿一世紀資訊發達,人人可在極短時間掌握資訊,青少年所知道的潮流時尚,往往比上一代所知的更多、更快速。
b.      人際關係複雜
由於電子媒體可以給我們很多資訊,青少年再不容易信任師長的說話,自己所接觸的才是首要的訊息。後現代人花在電子媒體的時間,往往比與人接觸的時間還要多,這間接帶來人際關係的疏離。再加上有些成年人只作掛名的信徒,年青的一代便不尊敬父母師長。尤甚者,婚姻關係也只建立在彼此互利的基礎上,同居或同性交合是時尚的。
c.       官感領導
後現代人多看目前現實的果效,及即有的官感享受。因此,多媒體的音樂或影視,可叫人暫時忘記煩惱,得官感的享受及快慰至為重要。青年人追隨明星、歌星、球星,標榜名利。
d.      商業化體制
這世代講求包裝,講求利益成效,人際關係如同一項買賣交易,學校只是個出售知識的場所,公司建基於商業回報率的增長,沒有雇主與雇員長久的感情。甚至在家庭中,有些父母看子女如同要回報的資產機器,或子女看父母是古董店的聖誕老人。
e.       物質化崇拜
由於消費的滲透力,物質主義幾乎成為年青人的信仰。當年青人的腦海充塞著各種貨品時,其自我就由身上的品牌飾物服裝來建構。父母以為物質豐富可以補償自己對子女的虧欠,然後子女寧願以物質取代父母,關係只剩下消費關係。
f.       衝突矛盾的時代
廿一世紀全球地域上縮短了距離,但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加增了。特別在美國這個多種族大溶爐,容易有文化及種族差異的衝突。在美國出生的青少年更與移民美國的父母在文化上有很大的代溝。
g.      打倒權威與排拒絕對,提倡包容
學校老師的權威受衝擊,家庭裏父母權威面臨瓦解,子女不要父母管束,更要擺脫聖經的權威,不斷提升標榜人的能力,道德標準崩潰,同居比結婚更合時。另一特徵是排拒絕對,認為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理,沒有絕對的標準,只是觀念角度的不同而已,要彼此包容。

2. 後現代主義的冲擊
a. 後現代信條
-- 客觀已落伍,主觀才是潮流
-- 質疑一切
-- 沒有以大寫的T字開始的真理[1]

b. 現代與後現代的比較
     現代                                             後現代
v  理性     ---------            經驗性
v  科學化   ---------          靈性
v  一致性   ---------          多元化
v  排他性   ---------          相對性
v  自我中心 ---------        利他主義
v  個人主義 ---------        群體性
v  功能性   ---------          富創意
v  工業性   ---------          重視環保
v  本地性   ---------          全球性
v  劃分界線/二分 --        整全性
v  相關性   ---------          真實性[2]

c. 後現代的宗教觀
多維向度,後現代人需要多元選擇,相對混合。後現代人不太願意委身,無固定教會。但他們卻重視宗教意識、靈界探索、神秘主義。同時,科技可以給人感官刺激上的興奮,但若缺乏反省,便只有虛幻的自由開放。[3]

d. 後現代主義的解構論
解構是後現代主義的一個標誌,後現代主義便是要把現代主義所建構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進行大解構。否定真理的絕對性、客觀性、可知性,人不能把握知識。否定道德的普遍性、標準性、文本性,人不能制定準則。[4]

e. 後現代主義的建構論
肯定知識的開放性、創意性、實用性、對話性。肯定人性的激情性、主體性、關懷性、相互性。[5]

f. 後現代教育
後現代教育的解構:解構讀寫危機:印刷術的興起引進讀寫危機,學生只是在寫,教師只在印講義,學生的進度以讀寫的表現來衡量;後現代教育者更認為必須把文本教學轉化為互動教學,以生活場景為本。
後現代教育的建構:探究性的環境,對話教學法,關聯教學法
後現代教育的缺點:需要真理的確認、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需要基督道成肉身的愛、上帝為智慧的源頭。[6]

. 教會內的隱憂
1. 教會老齡化
北美華人教會老齡化,是相當普遍的現象。華人教會領袖無論是教牧或長執,年齡都偏大,缺乏創新精神,又不放心交託給年青一輩,自以為經驗多和比較穩妥,以年青人只是黃毛丫頭,怕年青人因缺乏經驗而搞出亂子,或因靈命淺而未成大器。致使年青人在教會無發揮的機會,年青信徒不斷流失,教會缺乏接班人。

2. 與年青人的鴻溝
移民華裔的土生華裔子女在華人教會的英語堂聚會,這些土生華裔青少年與移民美加的年長信徒在文化上有很大的代溝。由於觀點和做法的不同,土生華裔牧師與海外華裔牧師同工時,常覺得不順心。年長信徒若仍沿用自己二、三十年前的傳福音和栽培模式,實在與年輕人的需要脫節。土生華裔牧師往往任職不久便轉換工場,牧者的離開對教會少年人打擊很大,青少年對教會中牧者的不和洽感到很困惑和很失落,他們也想離開教會。

3. 大陸群體的冲擊
近十年來,從大陸來美求學的人數越來越多,他們原本在無神論、唯物論的環境下長大,有些大陸學者經歷幾十年的政治運動後,對福音有熱切的回應,也有人對福音存着懷疑的態度。
2011-12年美國共有超過76萬的外國學生,其中中國學生將近19萬,佔25%[7]多數為80後、90後的年輕人,這些85/90後的大陸留學生另成新的一代。使者培訓事工部分析新一代留學生特質的六個維度:一、中國歷史與社會劇烈變遷下的原生家庭,同時塑造两代人獨特的社會人格。二、中國一子化生育政策,培育出兼具高度獨立性與高度依賴性雙重性格的獨生代。三、經濟發展至上的教育體系,獨重成績與專業表現,而忽視全人發展。四、後現代的社會環境與全球化的經濟環境,給予年輕人提早尋找自我認同、群體認同、與發展個人特色的巨大壓力。五、信息化、全球化下的後現代社會正改變著年輕人的文化溝通模式。六、北美教育環境吸引中國家庭經濟實力較強的學生前來就學,就整體而言,他們當中以中產階級及其以上的富二代、官二代居多。[8]
但華人教會內非大陸背景的牧者和弟兄姊妹是否了解從大陸來的人?若教會人士未能了解這些大陸留學生的獨特背景,便難以吸引他們。現今華人教會是否準備好迎接這麼多的新一代的大陸留學生?能否向他們傳福音?能否讓他們融入教會?如何得到他們?這是挑戰,也是機會。

4. 家庭觀念改變
家庭教育在基督教教育中至為重要,然而現今的婚姻家庭結構的改變,使華人教會面對很大挑戰。
a. 傳統家庭結構備受挑戰,孩子在公立學校被教導接納同性戀。教會又當如何教育孩子?
b. 在現今性開放時代,離婚、再婚、婚外情、分居、同居、婚前性行為等日漸普遍,有些信徒亦面臨這些試探,教會牧者有否正視這情況?有否準備如何幫助信徒?
c. 配偶未信主的問題從大陸移居美國的家庭,常有太太先受感動信主,但丈夫很久也不願信主的,因此很難可以夫妻同心,太太亦不易為。
d. 太空家庭的問題自大陸改革開放以來,近年越來越多人往大陸營商或工作,而妻兒留在美國,夫妻聚少離多,形成很大的溝通隔膜,太太承受很大壓力,對兒女亦有不良影響。
e. 親子關係學校裡對孩子的人本主義的教導,使父母難於管教子女。社會的性開放觀念亦使父母為子女擔憂。一些離婚的家庭使子女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f. 信徒兒女離開神的問題這與以上青年人的問題相呼應,青年人因對教會缺乏歸屬感而離開教會,父母也感到很難過。
g. 家庭暴力問題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當精神失去平衡時,便轉移對妻兒或老人家施暴。
現世紀家庭問題日益複雜,教會該如何推展基督教家庭教育?

. 教育事工的困難
1. 缺乏師資
這是華人教會教育事工最弱的一環,教會時常找不到主日學老師,時常臨時拉夫。多數教會都缺乏長遠的栽培師資的計劃。教師在備課時,可在網上找到很多資料,但不知如何籂選輕重和辨別真偽;此外,網上資料只提供知識而已,教師本身仍需操練靈命,教學時才能以生命影響生命。若教師缺乏正式的訓練,教時感到吃力,效果也不理想,以後也不想再教了。此外,教會應鼓勵信徒參加神學院的延伸課程,多認識聖經和有系統的訓練。

2. 缺乏基教傳道人
北美華人教會多屬中型,約300人,通常需聘請一位主任牧師、一位青少年牧師,很少考慮到再聘請一位專職基教的傳道人。故此缺乏人對全教會在基教事工上的統籌、管理、和推動;常常教會各部門各自為政、事倍功半,暫時維持着,很難求進步。

3. 兒童教育的困難
a. 缺乏專人,現時兒童主日學多由家長及一些熱心信徒負責,但很少教會聘請專人作「兒童事工主任」,缺乏長遠及全盤的策劃和推動,缺乏兒童工作的專業訓練。
b. 教會領袖不明白:很多教會領袖想做好兒童事工,但不知如何做,即使有年青的姊妹願意擔任兒童事工「主任」或「聯絡」,也得不到教會很大的支持,教會也缺乏提供資源。兒童事工需要建立團隊,徵求很多義工,但義工似乎被視為次等地位。
c. 家長不明白:近年多了大陸新移民,信仰動機不很純正,來教會不是尋求屬靈餵養,而是為生活需要,看教會活動辦得是否合意。有些孩子在一子政策下,備受父母或祖父母呵護,有些父母也不知如何教孩子。此外,有些從大陸移居美國的家庭,常有太太先受感動信主,但丈夫很久也不願信主的,不能作屬靈的父親,兒女因而缺乏男性的榜樣。因此教會要教好孩子實在不容易。
d. 世俗學校的教育若不符合聖經時,教會教育需要抗衡。
e. 高科技的發展,使很多教材都要更新,老師要學習如何製作電子教材,教會亦要提供資源給老師。

4. 青少年教育的困難
華人教會以中文為主,青少年只屬少數,因此青少年教育不受重視。教會也缺乏青少年牧者。土生華裔的青少年牧師往往任職不久便轉換工場,牧者的離開對教會少年人打擊很大,因此穩定的牧者是必須的。
有些青少年雖在基督教家庭長大,但基督教只是「二手的信仰」,是由父母傳遞下來,不是自己的信仰。青少年必須認識耶穌是他個人的救主,他要與神建立個人關係,靈裏更加自發地追求。
很多青少年的父母很重視孩子的成績、運動、音樂、中文學校等,卻忽略屬靈的價值,例如以孩子要讀書為理由而不讓孩子參加教會青少年退修會。因此家長在家的教導要有屬靈的價值觀,與教會的教育配合。
青少年乃在後現代中長大,但華人教會未能明白他們,未能適切地引導他們,與年輕人的需要脫節。青少年不是需要說教式、也不是資料式,而是引導他們被神塑造,作神的門徒,自動地追求。
青少年喜歡參與,優良的青少年教育是栽培青少年參與決策和承擔責任,但有些華人教會領袖不放心放權給青年人。若華人教會領袖不認同讓青年人負起教會更多決策和責任,這些青年人便得不到「領袖訓練」的教育。

5. 缺乏合乎聖經的性教育
公立學校都有性教育,教導如何避孕,未能按照聖經教導;但華人教會卻對性教育沉默,很少正確地教導性教育,也很少幫助家長如何在家教導合乎聖經的性教育,家長在家也不談性,孩子們只能跟隨屬世的觀點。孩子在TV, You tube 中看到的性行為多是婚前或婚外的,並以為是正常。其實教會和家長可鼓勵青少年好好為將來的配偶禱告,珍惜貞潔,教導孩子了解何為真正的愛,真愛的榮美,及如何追尋真愛。

6. 成人教育的困難
教學法現時多仍採用單向式教導,會眾只是聆聽,聽後很易忘記,也沒有生命改變。按照成人教育家諾爾斯(M. Knowles)的成人教育理論(1980)指出成人教學法有別於兒童教學法,他提出成人學員的五個特徵:(a)自我觀:成人認定自己是一個自我導向(self-directing)的成熟個體。成人可以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瞭解自己的學習需要,能自己釐定學習計劃。(b)人生經驗:是學習的重要資源。(c)學習準備度(Readiness to learn):成人是依據其社會角色任務的需要而學習。(d)學習取向:成人是以一種「問題中心」(problem-centered)的心態去學習,要能立即應用所學去解決問題。(e)學習動機:成人是由內在自發性和好奇,而非因為外在的獎懲。[9]
若成人有以上特徵,則成人教學法應是:1. 讓學員積極參與學習;2. 培養彼此接納的氣氛;3. 從人生經驗中學習;4. 切合發展任務(developmental tasks)和生活的實踐;5. 讓學員參與計劃和評估;6. 幫助學員使用學習資源;7. 人力資源發展。[10]
但是現今華人教會教師多不了解成人學員的特徵,也不了解成人教學法。另一方面,成人學員也不了解自己的潛質,只是慣性和被動性地聽課,聽後很快便忘記,起不了甚麼果效。
現今華人教會成年人相當依賴專家發表演講,依賴舊有的權威模式,少嘗試新方法,只習慣某某人的帶領,及某種舊的學習內容。再者,缺乏合適的帶領者,大家互相推託,互謙不是專家而不能起來帶之。此外成年人工作和生活都很忙碌,教會也缺乏訓練師資。

7. 家庭教育的困難
a. 缺乏全盤性的策劃華人教會鮮有專人負責家庭事工,因此缺乏有系統合乎聖經的教導、課程、營會、支援、輔導等。有些教會對於現代家庭的問題甚至避而不談,以為是各人家中自己的事。
b. 夫妻關係教育有些夫妻兩人都忘於工作,有些配偶未信主,有些太空家庭等,因此夫妻難以溝通,易起衝突,很難可以夫妻同心,屬靈價值亦非優先。面對以上日趨普遍的夫妻問題,教會如何幫助會友?如何適切地推行夫妻關係教育?華人教會須敏銳於會眾的需要,一方面教導聖經原則,另方面扶助哀傷痛悔的人重歸神家,否則這些夫婦將會從教會流失。
c. 親子教育父母是OBC Overseas Born Chinese,兒女是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 CBC Canadian Born Chinese,文化隔膜很明顯。現代父母如何教導孩子在民主的環境中成長?怎樣愛和怎樣管教?應該給孩子什麼的道德指南?什麼的屬靈價值觀?父母們在教育兒女時實在感到吃力。教會如何幫助父母們?如何提供親子教育指引?教會如何有好的兒童和少年的課程和節目,以助父母們一臂之力?
d. 長者照顧因為醫學進步,現代人壽命延長,但在年老多病時,也需要家人的照顧;但當家人乏力時,便需要教會弟兄姊妹幫忙關懷,付出愛心時間精力,雖然很困難,但若能使教會像家一般,是很值得的。

8. 主日學的問題
a. 華人教會缺乏推動主日學,故此對聖經教導不足,亦缺乏長遠目標、缺乏長遠計劃。
b. 主日學的教導中多屬知識性,缺乏强調實踐,缺乏適切性,缺乏獨立思考,因此學員聽了很多遍,知識增加了,但沒有實行出來,屬靈生命沒有改變。
c. 缺乏老師,這點在(1.)已提及。
d. 缺乏學生特別是成人主日學,成年人多以忙碌為理由,無暇參加主日學,誠然華人在白人社會中謀生必須加一把勁,但也要視乎如何排列優先次序,若把屬靈追求列為優先,便會抽時間參加主日學。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學生對主日學失望,這樣便需要教會檢討主日學的素質了。

9. 多媒體、網上遙距教育的需要
我們已進入多媒體、I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和信息傳遞方式都起了很大改變,亦給教會基督教教育很大的挑戰。教會要好好利用電子科技,更快和更廣地把信息傳遞出去。教師要使用電子科技,設計漂亮生動的畫面,使信息更吸引,用在教學法中,使學生更易吸收、更易記憶。但教會要願意投資人力財力在這些科技的革新上。
現代很多人都可在家上網學習,不用到課室去,因此神學院也要發展網上課程,超越時空限制,讓更多人受益。除了學生可在網上學習外,也可在異地透過視像同時上課,省卻學生交通的時間。神學院也要願意投資人力財力在這些科技的革新上。
現代人因為可在網上找到資料,已减少買紙版的書本,因此電子書是需要的。基督教出版社亦應更新策畧,發展電子書。電子書確實有其好處,例如一部電腦中可以藏很多本電子書,人只需帶著一部電腦,便隨時隨地可以閱讀電子書,增加學習的機會,旅遊時更加方便。此外,電子書內容易於檢索,改變字體字型大小等。基督教出版社要好好開墾電子書的市場。教師也要學習使用電子書,用於教學法中,使學生更多讀書的機會。神學院亦要發展電子圖書館,更新整個購書、藏書和借書的系統,投資在圖書館科技的革新上。

結語
以上是探討北美華人基督教教育現今面對的種種困難,如何克服上述種種困難?這次北美華人基督教教育事工研討會議將會繼續討論,集合各位基督教教育工作者的意見,共同探索出路。讓我們在眾多困難中,謙卑俯伏在神面前,求神賜智慧、賜力量、帶領我們更努力向前!




[1] 東尼.斯著,陳永財譯:《後現代青少年事工》,(香港:學生福音團契,2003),頁12
[2] 東尼.斯著,陳永財譯:《後現代青少年事工》,16-23
[3] 區應毓等:《教育理念與基督教教育觀》,(Markham, Ontario加拿大證主,2005),頁315-316
[4] 區應毓等:《教育理念與基督教教育觀》,頁318-319
[5] 區應毓等:《教育理念與基督教教育觀》,頁319-320
[6] 區應毓等:《教育理念與基督教教育觀》,頁321-329
[7] Http://www.iie.org/services/Project-Atlas/United-States/International-students-In-US
[8] 使者培訓事工部:「新一代留學生特質的六個維度」,《使者雜誌》,(基督使者協會,201403/04)
[9] Malcolm S. Knowles, “Contributions of Malcolm Knowles” in The Christian Educator’s Handbook on Adult Education, ed. Kenneth O. Gangel and James C. Wilhoit (Grand Rapids: Baker Books, 1993), 96-97.
Malcolm S. Knowles, The Adult Learner: A Neglected Species, 4th Ed. (Houston: Gulf, 1990), 118-120.
[10] 張劉文昭:「教會中的成人教學法」,基督工人神學院院訊,20024月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