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教會應如何進行基督教教育事工 - 宋善賢

(宋善賢老師。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學士、西敏神學院宗教學碩士。現為美國三一神學院教育哲學博士研究生。生長於台灣,在大學時到美國求學。曾在台灣校園團契參與學生工作,也先後在美國費城和芝加哥的華人教會參與青少年及兒童事工的服事。她和丈夫希望日後能回到亞洲服事。)


引言:北美華裔美國人基督徒現況

在一九九六年,Helen Lee Christianity Today 發表了一篇文章,特別著眼於亞裔美國人基督徒離開亞裔教會的現象。以華人教會為例,因為移民潮的緣故,華人教會非常注重接待和關懷剛從亞洲搬來的新移民,卻因而忽略了在美長大的第二代華裔美國人的需要。在那個年代,不少華人教會都還沒有設立英文堂的崇拜。許多華裔美國人因為不適應中文的主日敬拜,紛紛離開華人教會。Helen Lee 稱這現象為「Silent Exodus」。1

近十年,為了因應華裔美國人的需要,華人教會設立英文堂的事工已經是非
常平常的事情。但是這樣真的能有效地留住第二代華裔美國人嗎?其實,第二代華
裔美國人會離開華人教會的原因不只是語言和文化的差異,還有和他們以前在華人
教會的一些負面經歷有密切的關係:看見教會分裂、目睹自稱「基督徒」的人偽善
的行為、英文堂資源不足卻總是需要聽中文堂的使喚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華裔美
國人對華人教會反感的原因。除此之外,膚淺且不合乎聖經的教導,也會使得華裔
美國人對教會生活和基督教信仰產生冷感。華裔美國人也很可能因為在北美長大的
背景,而對瀰漫在華裔教會裡的特有風氣(如shame-based culture) 感到厭倦,進而作出離開華人教會的決定。

本篇文章試圖從青少年工作者的角度探討華人教會第二代華裔美國人在青少年時期所需要的基督教教育。生長在北美的這些青少年在思想、語言、文化上都和他們第一代移民的父母大不相同,因此常常讓父母頭疼,教會無形中也將他們視為特等生物,不斷研究他們的行為模式、所需要的特別待遇、以及和他們有效溝通的方式。的確,作為基督教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青少年的想法,以及時下社會帶給他們的影響,以更有效的幫助他們在屬靈上有長進。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專注於為這些青少年安排有趣且多元的活動,反而忽略了一些非常關鍵且基本的原則。以下的論點是筆者個人在美國的教會服事青少年時的一些觀察和想法。

青少年基督教教育需傳講全備、純正的福音美國聖母大學的社會學教授Christian Smith 和他的同事們曾經走訪美國四十五個州,一共訪問了兩百六十七位青少年,試圖瞭解他們對宗教信仰的認識,以及他們對特定宗教信仰委身的程度。這些青少年有的相信基督教、天主教、摩門教、印度教、猶太教,也有一些青少年不信任何宗教。在詳細分析完所有的訪談之後,Smith 得到的結論是:絕大多數的青少年「繼承」了父母的宗教信仰,但是當問及他們所信為何,多數的青少年支支吾吾的回答讓人完全不知所云(“incredibly inarticulate”),這說明他們從來沒有清楚認識自己的宗教信仰。Smith 和他的同事們發現,雖然這些青少年持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從他們的訪談中可以發現有五大論點不斷出現。2   Smith 稱這五點的論述所反映出來的核心價值觀為「道德治療性自然神論」(“Moralistic Therapeutic Deism”)。基本上,人生的目的就是做一個好人,並享受人生。上帝統管宇宙,但是並不主動干涉人的生活,必要時會為信祂的人解決問題。這樣的價值觀通常是「寄生」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上。也就是說,當一個人信基督教(或是其他宗教)信得不清不楚的時候,就會演變出這種不倫不類的神學觀念。

在我的觀察中,青少年在華人教會裡常常接收到和「道德治療性自然神論」類似的兩種「偽福音」。第一種是偏重道德倫理的教導。第二種是類似成功神學的教導。現在的青少年,不管有沒有在教會長大,只要是生活在後現代的社會裡,都對這兩種教導不陌生。因此,教會若只是灌輸青少年這兩種教導,那只不過是為他們在平常社會裡接收到以人為本的思想做一個基督教的包裝,青少年自然無法體會福音的可貴,也不會願意在年輕時就委身跟隨神。

首先我想談一下關於偏重道德倫理的教導。許多華裔社會學家曾經以華人教會為研究主題,觀察華人教會在華人移民來美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美國西北大學的社會學教授Carolyn Chen 的觀察研究表示:由於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多半已經無法完全認同父母的文化背景,因此,華人移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鮮少能成功的用中國文化思想為框架,使孩子達到符合他們期待的言行舉止。華人教會的一個核心角色,便是為華人移民提供一個在道德倫理上比一般美國社會更保守的環境,方便華人移民傳遞他們較保守的道德倫理觀給下一代。她進一步表示,由於聖經裡許多關於待人處事的原則和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吻合,因此,與其引用對孩子來說一點都不起眼的傳統倫理古典名著來塑造孩子的品行,聖經經文便非常自然的成為華人移民教導孩子建立保守的道德倫理觀時的依據。3 「孝敬父母」不再只是因為孔夫子說了算,而是因為那是來自上帝的命令。勤勞的美德也由箴言裡許多關於懶惰人與聰明人的對比而凸顯出來。許多成人本著「去教會的孩子不會變壞」的想法帶著全家參加教會活動,孩子也從小在主日學學到要像大衛一樣勇敢戰勝心中的歌利亞、要像馬利亞一樣的謙卑和順服、要像約瑟一樣樂於原諒他的兄弟、要像路得和以斯帖一樣顧念本族本家。登山寶訓、聖靈九果、愛的真諦這些表面上看起來是在講好品行的經文更是耳熟能詳。

然而,聖經的首要價值並不在於特定經文所提及的道德倫理,而是在於神在救贖歷史中所施展的慈愛和信實。當我們只看重道德倫理的教導時,我們所傳遞給青少年的信息仍是以人為本,所持定的假設仍是「靠著努力,我們便可以做好人」。事實上,所有的聖經故事都是在提醒我們,若不是神的揀選、保守、搭救,以及聖靈的感動,我們這些被罪惡的權勢捆綁的人,是不可能做合神心意的決定、活出合神心意的人生的。換句話說,這六十六卷書所傳遞的主要信息並不是「如何做一個好人」,而是「從人的軟弱中看見神的救恩」。因此,若我們只看重道德理論的教導,最終教出來的青少年仍是倚靠自己,也難怪他們看不出來耶穌基督十架救贖的意義,最終離開信仰。成功的基督教教育必須清楚的讓青少年看見不同聖經故事與救贖歷史當中的連結,使青少年透過不同的故事看見神在歷史當中永恆的信實和憐憫,進而發自內心的敬畏、跟隨祂。好品格應是在委身跟隨神之後自然的結果,不是教會主要教導的重點。

第二種「偽福音」是類似成功神學的教導。這類的教導無形中所傳遞的信息是:相信上帝並遵行祂的旨意只是一種手段,為要得到自己心之所欲。就如「道德治療性自然神論」所呈現的核心價值觀是一樣的:上帝是為著我的幸福快樂而存在,因此,當我有困難的時候可以向祂禱告,當我一切順遂的時候就繼續過我的生活、追求我的夢想。這樣的上帝對於剛移民來北美的華人來說,真可說是一大福音!尤其是因為要適應新環境,往往迫使人們看見自己的種種不足,因此,當聽見教會裡基督徒的見證,就覺得信一信也無妨。神的信實固然是福音甜美的部分,但是人對福音的回應裡面應還包含對神主權的降服,這意思是會有全新的、合神心意的渴望和夢想,而這樣子的夢想往往是和老我的渴望相衝突的!無奈的是,華人教會普遍所教導的多是注重神的恩典,卻很少提到成為門徒的代價。青少年從大人身上學會了這種「消費」上帝的教導,也變得只會在困難當中向上帝呼求,其餘的時候就自然而然的將上帝忘的一乾二淨。尤其是現在許多青少年才華洋溢、絕頂聰明,在美國社會也比父母更少遇到挫折,因此更難看見上帝的恩典,更別說是體認到成為門徒的必要性。

在後現代的社會裡,人人各有一套道德和生活標準,乍看之下似乎不受任何思想體系限制,也因此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思活著,無拘無束。他們高尚的道德感和擁有的自由快樂,對於尚未有社會歷練的青少年來說是很具吸引力的。因此,華人教會若是持續教導偏重道德倫理和成功神學的「偽福音」,這反而只會讓青少年覺得福音不起眼,因為在現實社會裡,不信上帝、看似快樂、又擁有高尚的道德倫理的人比比皆是。在華人教會裡面,青少年真正所需要學習到的是救贖歷史與自己的關係、全備的福音,以及以神為本的世界觀。除此之外,他們還需要親眼看見大人們不只用口說,而是用實際的行動表現出屬基督門徒的身份。

青少年的基督教教育需從裝備父母開始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家庭研究學者Vern L. Bengtson花了四十多年的時間追蹤、訪問美國三百多個家庭將信仰世代傳遞的情況。他的研究澄清了一件事:雖然許多人認為美國社會在過去四十年的變遷,已導致父母逐漸喪失傳遞信仰給下一代的影響力,但是,Bengtson 說,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他的研究顯示,四十年來,孩子們在成年之後仍然繼承父母的信仰的機率並沒有改變。有趣的是,會繼承父母信仰的孩子通常都有信仰非常虔誠的父母。也就是說,對信仰不冷不熱的父母是很難帶出委身在信仰裡的孩子的。4 這凸顯了教會培育父母靈命的迫切性。教會如果要成功推動有果效的基督教教育,以培育出委身跟隨主的青少年,除了教導青少年純正的福音之外,還需要從培育父母做起,因為父母是青少年認識基督教最直接的窗口,他們也給青少年最大的影響力。

我個人認為,華人教會在裝備父母需要由三個層面同時開始。第一個層面是要確保父母清楚地認識全備、純正的福音。事實上,Smith 在提出「道德治療系自然神論」的概念之後也語重心長的說,青少年對信仰如此模稜兩可的價值觀,很有可能反映出他們的父母對信仰模稜兩可的認識和委身。他在之後的著作裡更是明確的提到父母在孩子屬靈成長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5 如果華人父母對福音的認識也是偏重道德倫理以及成功神學的教導,那他們的孩子對福音自然也是有類似的認知。因此,教會牧者講台上清楚的教導和個別的輔導,對父母和青少年的靈命成長都非常的重要。

正是因為父母的影響力在青少年的生命中無遠弗屆,青少年工作者在關懷、陪伴青少年的同時,可以從他們的父母對信仰的態度、與其他人的談話內容、和青少年工作者在交談之間所反映出的價值觀、以及生活的優先次序,大概評估這些青少年在近期屬靈成長的可能性。如果這些父母在教會裡,總是跟其他的弟兄姊妹問起關於常春藤名校或是旅遊名勝的資訊,那十之八九代表這是他們特別在意的事情,也遲早會變成他們孩子最在意的事情。如果父母自己不主動表達他們對孩子靈命成長的關心,那青少年工作者不管再怎麼努力,也很難開啟青少年屬靈成長的胃口。如果父母平時渴慕認識神的話、從言談和事奉中展現出不是「消費上帝」的真門徒態度,那他們的孩子屬靈成長的可能性就比較大。父母在明瞭並相信全備的福音之後,他們的生活優先次序,應該會因為門徒的身份而逐漸有所改變,他們為孩子設立的優先次序也會因此而改變。因此,教會需要確保父母有正確的信仰認知。

在支持父母靈命成長的同時,教會也要同時讓父母知道如何做孩子的屬靈導師。我認為這是裝備父母的第二個層面。首先需要透過各樣的方法(如個人見證、社會學研究、牧者服事經驗等等)讓父母真正明白他們在孩子屬靈成長中舉足輕重的角色。許多父母以為認識神就像學習不同的科目一樣,只要把孩子交給學校或是教會就行了。這樣的態度在華人教會更是常見。父母需要明白他們與教會的牧者以及青少年工作者是「同工」的關係,不是「消費者」和「受聘者」的關係。他們需要為孩子的心「鬆土」,以預備好靈命成長的空間。教會的基督教教育或許可以是肥料幫助孩子的心成長,但是鬆土是父母的責任。

除了自身活出基督徒的好見證之外,父母還需要具體知道該如何帶領家庭崇拜、或是帶領孩子定期做簡短的查經。教會有義務裝備父母,提供他們適合的資源(如網站、書籍、特別活動)、教導他們用孩子可以瞭解的詞彙來解釋聖經裡面比較艱澀的道理。身為屬靈導師,父母也有必要對兒童和青少年認知成長過程以及世界觀形成的過程有概念。教會可以在篩選過坊間已有的文獻和研究(如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之後給予父母作參考。另外,教會也需要幫助父母有觀察、傾聽、瞭解孩子的技巧,並且要幫助父母妥善經營夫妻關係,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一起尋求神,做出合神心意的決定,做孩子的好見證。教會裝備父母的目的就是讓父母不對「屬靈導師」這樣的責任感到害怕,也不讓他們推脫這樣的責任。

在靈命成長的路上,任何人都需要肢體彼此激勵。越是困難的工作,越是需要持之以恆,互相勉勵。父母在學習做孩子的「屬靈導師」更不例外。華人父母平時致力於為孩子提供一個美好的成長環境,因此努力工作,也送孩子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若是在教養子女上面遇到難題,也就問一問別人的做法,若是看起來有效也就湊合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這種「不管黑貓白貓,只要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的做法並不是長久之計。若是要成為孩子的「屬靈導師」,父母更是需要負責任的時常檢視自己教養子女的原則,以及與孩子的溝通方式。第三個教會裝備父母的層面,便是為父母們預備一個適合的群體,定期一起商討教養子女的議題,也一起為子女的靈命成長禱告。這樣的支持小組是父母彼此加油打氣的時間,也是教會牧者或是青少年工作者提供各式資源、挑戰父母靈命更新的機會。這樣的小組需要有系統、縝密的安排,以至於參與的父母們在分享上真誠且開放,並真實的得到幫助,達成弟兄姊妹互相扶持同奔天路的目的。

在舊約時代,上帝透過摩西告訴以色列人要將他們所經歷到神的信實、清清楚楚的告訴他們的下一代(申四:9; :6-7,20-25)。但是,那世代的子孫卻不再認識耶和華。士師記的開頭是這麼說的:「那世代的人也都歸了自己的列祖。後來有別的世代興起,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士二:10)。聖經上明確記載著神的百姓有教導下一代的責任。如果華人教會裡的父母沒有負擔、也沒有受裝備去將神的道傳講給他們的下一代,那麼教會牧者及青少年工作者的努力都會是枉然,我們的下一代對神的認識便是似是而非。因此,青少年和兒童的基督教教育若要有果效,完善的成人教育需要先被建立起來。這包括提升父母的靈命、給他們需要的資源使他們知道該如何成為孩子的屬靈導師、並鼓勵父母參加支持小組,一起成為更合神心意的基督徒。

青少年的基督教教育需將真實的基督徒生活的樣貌原原本本的呈現在青少年眼前

現在的青少年被保護的很好,在沒有經歷太多困難的情況下很難有深刻倚靠神、看見神供應的經歷。為了吸引這些青少年的注意力、提升他們的參與意願,許多青少年團契使用最新穎的流行詩歌、引人入勝的遊戲時間、風趣的講道,有的時候也會備有豐盛的零食點心。退修會的時候更是預備類似像演唱會般激動的敬拜時間,以及催淚的「決志」燭光晚會等活動,為的是要幫助青少年燃起「為神做大事」的烈火。但是這樣子的熱情,往往在退修會結束後一個禮拜內,就被日常生活的忙碌和繁瑣給澆熄了。經歷了讓人內心澎湃的退修會等特別活動之後,一般主日聚會相較之下也顯得更加一陳不變、了無新意。尤其在這個高科技的時代,年輕人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越來越差。因此,青少年事工就越來越容易著重於用各種方式激動青少年的熱情、抓住他們的胃口,要他們活出一個「為神做大事」的精彩人生。

如此設計青少年事工固然是為著切合青少年心境成長的需要,畢竟青少年在情感上對信仰的委身、和在理性上對信仰的認識是一樣的重要。但是不斷高亢的強調基督徒要「為神做大事」的結果是青少年無法適應基督徒生活裡面比較「無趣」及一陳不變的「小事」:譬如每日的屬靈操練(如讀經、禱告)、主日聚會所唱的古老的聖歌、或是許多高重複性的儀式(如背誦使徒信經、聖餐、祝禱)等等。當我們太過注重於燃起青少年對信仰滿腔熱血的熱情,我們反而是提升他們在長大後對教會生活的「平凡」適應不良的可能性。許多大學團契和青少年團契一樣倡導基督徒要「為神做大事」、並且用許多豐富多元的活動來凝聚這些基督徒大學生的熱情,但是當這些基督徒從大學畢業、四散到各地去工作之後,就很難投入教會,因為他們太習慣青少年團契和大學團契的模式,所以覺得教會平常的聚會太「平淡」,而社會的真實面貌也讓他們失去「為神做大事」的動力。

在跟隨神的路途中,會有非常多重複性高且「無趣」的部分(例如不斷的倚靠神逃避試探、不斷地向神認罪悔改、不斷的用經文砥礪自己),青少年需要在年輕時就對這個看似比較無趣的層面有一定的認知,不能總以為他們的信仰確據就是在參加退修會完之後那種很高亢的感覺。他們不僅應認識到基督徒走十架道路的甜美,他們也同時需要認識到走十架道路所經歷的辛苦。總而言之,他們需要認識到平凡的基督徒在走十架道路會經歷到的每個面向,否則他們很難在變成成人之後對教會的「平淡」有認同感。

我認為,單單靠青少年事工來幫助青少年認識平凡的基督徒在走十架道路會經歷到的每個面向是不可能的。青少年能認識到十架道路的每個面向最自然的方式,就是近距離看見教會裡的成人們在經歷的事情。在教會透過與主內肢體(尤其是長輩)的接觸、真實深入的近況分享變得格外重要,因為這是青少年在年輕時就體認到人生的五味雜陳以及屬靈路程的不容易的難得管道。當他們聽見爸媽和其他主內弟兄姊妹日復一日的一同分享重擔、為教會裡失業、生重病、夫妻或親子關係緊張的人禱告的時候,他們見證到的是苦難的真實,以及信靠神的必要性;當他們看見上帝如何回應這些禱告的時候,他們親眼認識到神的信實。這些生命裡最真實的代禱事項是認識十架道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當他們和爸媽一起去參加主內弟兄姊妹的葬禮的時候,他們開始有機會思想人生的意義。青少年需要看見信仰是如何在人生中的每個階段扮演重要的角色,也需要看見真實的基督徒生活的「平凡」,否則他們在大學畢業之後很容易對教會的「平淡」感到失望。如何幫助青少年成為成人的教會及團契生活中的一份子便是很重要的課題。

結語

許多生長在北美的第二代華裔青少年從小聽聖經故事,對於故事細節瞭若指掌,但是卻不了解聖經故事與神的救恩的相關性。在家裡,他們並沒有看見信仰與自己或父母的生活有實際的聯結。他們也鮮少有親身經歷過神的大能和信實的經驗,又因為對救恩的認識不紮實,所以很難發自內心的來敬拜神。教會對他們來說和其他所參加的課餘活動一樣等級,目的似乎是學習聖經裡面的人生哲理,並且和朋友玩在一起。

事實上,基督教教育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灌輸聖經知識,而是要激發受教者敬拜神的意願和行動。本文提出了三個北美華人教會的青少年基督教教育應重視的大方向,最終目的是希望青少年能產生敬拜、跟隨神的動力。第一個大方向為認知層面:華人教會需要教導全備、純正的福音,而非偏重道德倫理或成功神學類型的教導,否則青少年還是活出「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並始終以為基督徒是要做一個成功的好人。第二個大方向為家庭層面:華人教會需要裝備基督徒父母,使他們成為孩子的屬靈導師。除了裝備父母對福音有純正的認識之外,教會還需要提供父母各式資源,幫助他們知道該如何在家中牧養他們的孩子。此外,教會可以設立支持小組帶領父母們彼此切磋如何做孩子的榜樣、並用合神心意的方式教養孩子。第三個大方向屬於教會的支持系統的層面:華人教會需要提供不同的機會,讓青少年透過觀察成人團契生活的點滴明瞭基督徒生活的平凡真實,以致他們以後在經過社會歷練的時候,即便自己沒有年輕時期「為神做大事」高昂的志氣,仍明確知道自己握有信仰的確據,並能適應不像青少年團契如此精彩熱鬧的教會生活。

這三個大方向涉及的層面很廣泛,若要執行起來會涉及教會裡許多的事工,在時間、心力和資源都不足夠的情況下,教會勢必需要在策略上、行政上作出很多的調整。在努力推動基督教教育之餘,任何基督教教育工作者(不管是牧者、長執同工、主日學老師、父母)都需要自己親身經歷神的作為,如此才有負擔和動力長久的推動教會裡面各樣教育事工,並作眾人的榜樣。正如保羅所叮囑提摩太:「你要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並在這些事上恆心;因為這樣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聽你的人。」(提前四:16)。願主幫助我們在大事小事上都時常經歷祂,並在教會裡謹慎行事,不氣餒,做其他弟兄姐妹的榜樣,以至於世人可以透過我們的教會,認識到我們所敬拜、跟隨的神。

1 Lee, Helen. 1996. “Silent Exodus.” ChristianityToday.com. August 12.
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1996/august12/6t9050.html.

2 Smith, Christian, and Melinda Lundquist Denton. 2005. Soul Searching : The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Lives of American Teenagers. Oxford,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163)
Smith 發現多數青少年對神的認識的五點論述為:
. 上帝創造了世界,設立了萬物的秩序,並且看著人類在地球上生活。
. 如聖經及其他宗教信仰所教導的,上帝要人們做好人,以公平待他人。
. 人生的目的是享受快樂,並且對自我有良好的感覺。
. 除非在特別需要上帝幫忙的時候,要不然平常上帝並不需要特別參與人們的生活。
. 好人在死後會上天堂。

3 Chen, Carolyn. 2006. “From Filial Piety to Religious Piety: Evangelical Christianity ReconstructingTaiwanese Immigrant Famil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40 (3): 573–602. aph.doi:10.1111/j.1747-7379.2006.00032.x.

4 Bengtson, Vern L. 2013. Families and Faith : How Religion Is Passed down across Generations.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Smith, Christian, and Patricia Snell. 2009. Souls in Transition : The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Lives of Emerging Adul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北美華人基督教教育現今面對的困難 - 張劉文昭

(張劉文昭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道學碩士、亞洲浸信會神學研究院神學博士(基督教教育)。曾任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幹事,中學教師及校長、香港神學院講師等。現任基督工人神學院基督教教育副教授及人事部主任。)


引言
信徒屬靈生命需要培育才能成長,因此教會基督教教育事工在信徒成長上佔了極重要的位置。然而,華人基督教教育事工在過去廿五年來,面對很多困難,外面受到潮流文化的冲擊,內部有人事的隱憂,令發展遇到種種阻礙。本文乃嘗試探討北美華人基督教教育事工現今所面對的種種困難,以便基督教教育工作者反思過去,更新策畧,努力未來。

. 潮流文化的冲擊
1. 世俗化的冲擊
a.       資訊滲透
廿一世紀資訊發達,人人可在極短時間掌握資訊,青少年所知道的潮流時尚,往往比上一代所知的更多、更快速。
b.      人際關係複雜
由於電子媒體可以給我們很多資訊,青少年再不容易信任師長的說話,自己所接觸的才是首要的訊息。後現代人花在電子媒體的時間,往往比與人接觸的時間還要多,這間接帶來人際關係的疏離。再加上有些成年人只作掛名的信徒,年青的一代便不尊敬父母師長。尤甚者,婚姻關係也只建立在彼此互利的基礎上,同居或同性交合是時尚的。
c.       官感領導
後現代人多看目前現實的果效,及即有的官感享受。因此,多媒體的音樂或影視,可叫人暫時忘記煩惱,得官感的享受及快慰至為重要。青年人追隨明星、歌星、球星,標榜名利。
d.      商業化體制
這世代講求包裝,講求利益成效,人際關係如同一項買賣交易,學校只是個出售知識的場所,公司建基於商業回報率的增長,沒有雇主與雇員長久的感情。甚至在家庭中,有些父母看子女如同要回報的資產機器,或子女看父母是古董店的聖誕老人。
e.       物質化崇拜
由於消費的滲透力,物質主義幾乎成為年青人的信仰。當年青人的腦海充塞著各種貨品時,其自我就由身上的品牌飾物服裝來建構。父母以為物質豐富可以補償自己對子女的虧欠,然後子女寧願以物質取代父母,關係只剩下消費關係。
f.       衝突矛盾的時代
廿一世紀全球地域上縮短了距離,但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加增了。特別在美國這個多種族大溶爐,容易有文化及種族差異的衝突。在美國出生的青少年更與移民美國的父母在文化上有很大的代溝。
g.      打倒權威與排拒絕對,提倡包容
學校老師的權威受衝擊,家庭裏父母權威面臨瓦解,子女不要父母管束,更要擺脫聖經的權威,不斷提升標榜人的能力,道德標準崩潰,同居比結婚更合時。另一特徵是排拒絕對,認為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理,沒有絕對的標準,只是觀念角度的不同而已,要彼此包容。

2. 後現代主義的冲擊
a. 後現代信條
-- 客觀已落伍,主觀才是潮流
-- 質疑一切
-- 沒有以大寫的T字開始的真理[1]

b. 現代與後現代的比較
     現代                                             後現代
v  理性     ---------            經驗性
v  科學化   ---------          靈性
v  一致性   ---------          多元化
v  排他性   ---------          相對性
v  自我中心 ---------        利他主義
v  個人主義 ---------        群體性
v  功能性   ---------          富創意
v  工業性   ---------          重視環保
v  本地性   ---------          全球性
v  劃分界線/二分 --        整全性
v  相關性   ---------          真實性[2]

c. 後現代的宗教觀
多維向度,後現代人需要多元選擇,相對混合。後現代人不太願意委身,無固定教會。但他們卻重視宗教意識、靈界探索、神秘主義。同時,科技可以給人感官刺激上的興奮,但若缺乏反省,便只有虛幻的自由開放。[3]

d. 後現代主義的解構論
解構是後現代主義的一個標誌,後現代主義便是要把現代主義所建構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進行大解構。否定真理的絕對性、客觀性、可知性,人不能把握知識。否定道德的普遍性、標準性、文本性,人不能制定準則。[4]

e. 後現代主義的建構論
肯定知識的開放性、創意性、實用性、對話性。肯定人性的激情性、主體性、關懷性、相互性。[5]

f. 後現代教育
後現代教育的解構:解構讀寫危機:印刷術的興起引進讀寫危機,學生只是在寫,教師只在印講義,學生的進度以讀寫的表現來衡量;後現代教育者更認為必須把文本教學轉化為互動教學,以生活場景為本。
後現代教育的建構:探究性的環境,對話教學法,關聯教學法
後現代教育的缺點:需要真理的確認、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需要基督道成肉身的愛、上帝為智慧的源頭。[6]

. 教會內的隱憂
1. 教會老齡化
北美華人教會老齡化,是相當普遍的現象。華人教會領袖無論是教牧或長執,年齡都偏大,缺乏創新精神,又不放心交託給年青一輩,自以為經驗多和比較穩妥,以年青人只是黃毛丫頭,怕年青人因缺乏經驗而搞出亂子,或因靈命淺而未成大器。致使年青人在教會無發揮的機會,年青信徒不斷流失,教會缺乏接班人。

2. 與年青人的鴻溝
移民華裔的土生華裔子女在華人教會的英語堂聚會,這些土生華裔青少年與移民美加的年長信徒在文化上有很大的代溝。由於觀點和做法的不同,土生華裔牧師與海外華裔牧師同工時,常覺得不順心。年長信徒若仍沿用自己二、三十年前的傳福音和栽培模式,實在與年輕人的需要脫節。土生華裔牧師往往任職不久便轉換工場,牧者的離開對教會少年人打擊很大,青少年對教會中牧者的不和洽感到很困惑和很失落,他們也想離開教會。

3. 大陸群體的冲擊
近十年來,從大陸來美求學的人數越來越多,他們原本在無神論、唯物論的環境下長大,有些大陸學者經歷幾十年的政治運動後,對福音有熱切的回應,也有人對福音存着懷疑的態度。
2011-12年美國共有超過76萬的外國學生,其中中國學生將近19萬,佔25%[7]多數為80後、90後的年輕人,這些85/90後的大陸留學生另成新的一代。使者培訓事工部分析新一代留學生特質的六個維度:一、中國歷史與社會劇烈變遷下的原生家庭,同時塑造两代人獨特的社會人格。二、中國一子化生育政策,培育出兼具高度獨立性與高度依賴性雙重性格的獨生代。三、經濟發展至上的教育體系,獨重成績與專業表現,而忽視全人發展。四、後現代的社會環境與全球化的經濟環境,給予年輕人提早尋找自我認同、群體認同、與發展個人特色的巨大壓力。五、信息化、全球化下的後現代社會正改變著年輕人的文化溝通模式。六、北美教育環境吸引中國家庭經濟實力較強的學生前來就學,就整體而言,他們當中以中產階級及其以上的富二代、官二代居多。[8]
但華人教會內非大陸背景的牧者和弟兄姊妹是否了解從大陸來的人?若教會人士未能了解這些大陸留學生的獨特背景,便難以吸引他們。現今華人教會是否準備好迎接這麼多的新一代的大陸留學生?能否向他們傳福音?能否讓他們融入教會?如何得到他們?這是挑戰,也是機會。

4. 家庭觀念改變
家庭教育在基督教教育中至為重要,然而現今的婚姻家庭結構的改變,使華人教會面對很大挑戰。
a. 傳統家庭結構備受挑戰,孩子在公立學校被教導接納同性戀。教會又當如何教育孩子?
b. 在現今性開放時代,離婚、再婚、婚外情、分居、同居、婚前性行為等日漸普遍,有些信徒亦面臨這些試探,教會牧者有否正視這情況?有否準備如何幫助信徒?
c. 配偶未信主的問題從大陸移居美國的家庭,常有太太先受感動信主,但丈夫很久也不願信主的,因此很難可以夫妻同心,太太亦不易為。
d. 太空家庭的問題自大陸改革開放以來,近年越來越多人往大陸營商或工作,而妻兒留在美國,夫妻聚少離多,形成很大的溝通隔膜,太太承受很大壓力,對兒女亦有不良影響。
e. 親子關係學校裡對孩子的人本主義的教導,使父母難於管教子女。社會的性開放觀念亦使父母為子女擔憂。一些離婚的家庭使子女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f. 信徒兒女離開神的問題這與以上青年人的問題相呼應,青年人因對教會缺乏歸屬感而離開教會,父母也感到很難過。
g. 家庭暴力問題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當精神失去平衡時,便轉移對妻兒或老人家施暴。
現世紀家庭問題日益複雜,教會該如何推展基督教家庭教育?

. 教育事工的困難
1. 缺乏師資
這是華人教會教育事工最弱的一環,教會時常找不到主日學老師,時常臨時拉夫。多數教會都缺乏長遠的栽培師資的計劃。教師在備課時,可在網上找到很多資料,但不知如何籂選輕重和辨別真偽;此外,網上資料只提供知識而已,教師本身仍需操練靈命,教學時才能以生命影響生命。若教師缺乏正式的訓練,教時感到吃力,效果也不理想,以後也不想再教了。此外,教會應鼓勵信徒參加神學院的延伸課程,多認識聖經和有系統的訓練。

2. 缺乏基教傳道人
北美華人教會多屬中型,約300人,通常需聘請一位主任牧師、一位青少年牧師,很少考慮到再聘請一位專職基教的傳道人。故此缺乏人對全教會在基教事工上的統籌、管理、和推動;常常教會各部門各自為政、事倍功半,暫時維持着,很難求進步。

3. 兒童教育的困難
a. 缺乏專人,現時兒童主日學多由家長及一些熱心信徒負責,但很少教會聘請專人作「兒童事工主任」,缺乏長遠及全盤的策劃和推動,缺乏兒童工作的專業訓練。
b. 教會領袖不明白:很多教會領袖想做好兒童事工,但不知如何做,即使有年青的姊妹願意擔任兒童事工「主任」或「聯絡」,也得不到教會很大的支持,教會也缺乏提供資源。兒童事工需要建立團隊,徵求很多義工,但義工似乎被視為次等地位。
c. 家長不明白:近年多了大陸新移民,信仰動機不很純正,來教會不是尋求屬靈餵養,而是為生活需要,看教會活動辦得是否合意。有些孩子在一子政策下,備受父母或祖父母呵護,有些父母也不知如何教孩子。此外,有些從大陸移居美國的家庭,常有太太先受感動信主,但丈夫很久也不願信主的,不能作屬靈的父親,兒女因而缺乏男性的榜樣。因此教會要教好孩子實在不容易。
d. 世俗學校的教育若不符合聖經時,教會教育需要抗衡。
e. 高科技的發展,使很多教材都要更新,老師要學習如何製作電子教材,教會亦要提供資源給老師。

4. 青少年教育的困難
華人教會以中文為主,青少年只屬少數,因此青少年教育不受重視。教會也缺乏青少年牧者。土生華裔的青少年牧師往往任職不久便轉換工場,牧者的離開對教會少年人打擊很大,因此穩定的牧者是必須的。
有些青少年雖在基督教家庭長大,但基督教只是「二手的信仰」,是由父母傳遞下來,不是自己的信仰。青少年必須認識耶穌是他個人的救主,他要與神建立個人關係,靈裏更加自發地追求。
很多青少年的父母很重視孩子的成績、運動、音樂、中文學校等,卻忽略屬靈的價值,例如以孩子要讀書為理由而不讓孩子參加教會青少年退修會。因此家長在家的教導要有屬靈的價值觀,與教會的教育配合。
青少年乃在後現代中長大,但華人教會未能明白他們,未能適切地引導他們,與年輕人的需要脫節。青少年不是需要說教式、也不是資料式,而是引導他們被神塑造,作神的門徒,自動地追求。
青少年喜歡參與,優良的青少年教育是栽培青少年參與決策和承擔責任,但有些華人教會領袖不放心放權給青年人。若華人教會領袖不認同讓青年人負起教會更多決策和責任,這些青年人便得不到「領袖訓練」的教育。

5. 缺乏合乎聖經的性教育
公立學校都有性教育,教導如何避孕,未能按照聖經教導;但華人教會卻對性教育沉默,很少正確地教導性教育,也很少幫助家長如何在家教導合乎聖經的性教育,家長在家也不談性,孩子們只能跟隨屬世的觀點。孩子在TV, You tube 中看到的性行為多是婚前或婚外的,並以為是正常。其實教會和家長可鼓勵青少年好好為將來的配偶禱告,珍惜貞潔,教導孩子了解何為真正的愛,真愛的榮美,及如何追尋真愛。

6. 成人教育的困難
教學法現時多仍採用單向式教導,會眾只是聆聽,聽後很易忘記,也沒有生命改變。按照成人教育家諾爾斯(M. Knowles)的成人教育理論(1980)指出成人教學法有別於兒童教學法,他提出成人學員的五個特徵:(a)自我觀:成人認定自己是一個自我導向(self-directing)的成熟個體。成人可以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瞭解自己的學習需要,能自己釐定學習計劃。(b)人生經驗:是學習的重要資源。(c)學習準備度(Readiness to learn):成人是依據其社會角色任務的需要而學習。(d)學習取向:成人是以一種「問題中心」(problem-centered)的心態去學習,要能立即應用所學去解決問題。(e)學習動機:成人是由內在自發性和好奇,而非因為外在的獎懲。[9]
若成人有以上特徵,則成人教學法應是:1. 讓學員積極參與學習;2. 培養彼此接納的氣氛;3. 從人生經驗中學習;4. 切合發展任務(developmental tasks)和生活的實踐;5. 讓學員參與計劃和評估;6. 幫助學員使用學習資源;7. 人力資源發展。[10]
但是現今華人教會教師多不了解成人學員的特徵,也不了解成人教學法。另一方面,成人學員也不了解自己的潛質,只是慣性和被動性地聽課,聽後很快便忘記,起不了甚麼果效。
現今華人教會成年人相當依賴專家發表演講,依賴舊有的權威模式,少嘗試新方法,只習慣某某人的帶領,及某種舊的學習內容。再者,缺乏合適的帶領者,大家互相推託,互謙不是專家而不能起來帶之。此外成年人工作和生活都很忙碌,教會也缺乏訓練師資。

7. 家庭教育的困難
a. 缺乏全盤性的策劃華人教會鮮有專人負責家庭事工,因此缺乏有系統合乎聖經的教導、課程、營會、支援、輔導等。有些教會對於現代家庭的問題甚至避而不談,以為是各人家中自己的事。
b. 夫妻關係教育有些夫妻兩人都忘於工作,有些配偶未信主,有些太空家庭等,因此夫妻難以溝通,易起衝突,很難可以夫妻同心,屬靈價值亦非優先。面對以上日趨普遍的夫妻問題,教會如何幫助會友?如何適切地推行夫妻關係教育?華人教會須敏銳於會眾的需要,一方面教導聖經原則,另方面扶助哀傷痛悔的人重歸神家,否則這些夫婦將會從教會流失。
c. 親子教育父母是OBC Overseas Born Chinese,兒女是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 CBC Canadian Born Chinese,文化隔膜很明顯。現代父母如何教導孩子在民主的環境中成長?怎樣愛和怎樣管教?應該給孩子什麼的道德指南?什麼的屬靈價值觀?父母們在教育兒女時實在感到吃力。教會如何幫助父母們?如何提供親子教育指引?教會如何有好的兒童和少年的課程和節目,以助父母們一臂之力?
d. 長者照顧因為醫學進步,現代人壽命延長,但在年老多病時,也需要家人的照顧;但當家人乏力時,便需要教會弟兄姊妹幫忙關懷,付出愛心時間精力,雖然很困難,但若能使教會像家一般,是很值得的。

8. 主日學的問題
a. 華人教會缺乏推動主日學,故此對聖經教導不足,亦缺乏長遠目標、缺乏長遠計劃。
b. 主日學的教導中多屬知識性,缺乏强調實踐,缺乏適切性,缺乏獨立思考,因此學員聽了很多遍,知識增加了,但沒有實行出來,屬靈生命沒有改變。
c. 缺乏老師,這點在(1.)已提及。
d. 缺乏學生特別是成人主日學,成年人多以忙碌為理由,無暇參加主日學,誠然華人在白人社會中謀生必須加一把勁,但也要視乎如何排列優先次序,若把屬靈追求列為優先,便會抽時間參加主日學。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學生對主日學失望,這樣便需要教會檢討主日學的素質了。

9. 多媒體、網上遙距教育的需要
我們已進入多媒體、I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和信息傳遞方式都起了很大改變,亦給教會基督教教育很大的挑戰。教會要好好利用電子科技,更快和更廣地把信息傳遞出去。教師要使用電子科技,設計漂亮生動的畫面,使信息更吸引,用在教學法中,使學生更易吸收、更易記憶。但教會要願意投資人力財力在這些科技的革新上。
現代很多人都可在家上網學習,不用到課室去,因此神學院也要發展網上課程,超越時空限制,讓更多人受益。除了學生可在網上學習外,也可在異地透過視像同時上課,省卻學生交通的時間。神學院也要願意投資人力財力在這些科技的革新上。
現代人因為可在網上找到資料,已减少買紙版的書本,因此電子書是需要的。基督教出版社亦應更新策畧,發展電子書。電子書確實有其好處,例如一部電腦中可以藏很多本電子書,人只需帶著一部電腦,便隨時隨地可以閱讀電子書,增加學習的機會,旅遊時更加方便。此外,電子書內容易於檢索,改變字體字型大小等。基督教出版社要好好開墾電子書的市場。教師也要學習使用電子書,用於教學法中,使學生更多讀書的機會。神學院亦要發展電子圖書館,更新整個購書、藏書和借書的系統,投資在圖書館科技的革新上。

結語
以上是探討北美華人基督教教育現今面對的種種困難,如何克服上述種種困難?這次北美華人基督教教育事工研討會議將會繼續討論,集合各位基督教教育工作者的意見,共同探索出路。讓我們在眾多困難中,謙卑俯伏在神面前,求神賜智慧、賜力量、帶領我們更努力向前!




[1] 東尼.斯著,陳永財譯:《後現代青少年事工》,(香港:學生福音團契,2003),頁12
[2] 東尼.斯著,陳永財譯:《後現代青少年事工》,16-23
[3] 區應毓等:《教育理念與基督教教育觀》,(Markham, Ontario加拿大證主,2005),頁315-316
[4] 區應毓等:《教育理念與基督教教育觀》,頁318-319
[5] 區應毓等:《教育理念與基督教教育觀》,頁319-320
[6] 區應毓等:《教育理念與基督教教育觀》,頁321-329
[7] Http://www.iie.org/services/Project-Atlas/United-States/International-students-In-US
[8] 使者培訓事工部:「新一代留學生特質的六個維度」,《使者雜誌》,(基督使者協會,201403/04)
[9] Malcolm S. Knowles, “Contributions of Malcolm Knowles” in The Christian Educator’s Handbook on Adult Education, ed. Kenneth O. Gangel and James C. Wilhoit (Grand Rapids: Baker Books, 1993), 96-97.
Malcolm S. Knowles, The Adult Learner: A Neglected Species, 4th Ed. (Houston: Gulf, 1990), 118-120.
[10] 張劉文昭:「教會中的成人教學法」,基督工人神學院院訊,20024月份。